查看原文
其他

百强城市四川只有成都入围,强省会是对还是错

西部菌 西部城事 2020-01-10


文丨西部菌


上半年GDP百强城市名单出来后,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四川。作为经济总量第6的大省,21个地级市只有成都上榜。


这和山东、江苏等省份形成了鲜明区别,其中江苏是所有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;山东只有日照未能入围,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,内部的发展均衡度明显更高。


成都的强省会模式,到底是对是错?


01
省会城市领跑上半年百城增速


其实梳理百强榜名单可以发现,发展不均衡的局面,并不只是四川独有。

百强名单中入围数城市数量少于3个的省份,陕西、安徽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山西等,没有一个是沿海省份。


四川的特殊在于,成都和第二城的有力竞争者绵阳、德阳、宜宾、南充等,落差太大,前者的经济体量几乎是后者的七八倍左右。陕西的西安,只有第二城榆林的两倍多。

来源:21数据新闻实验室


但这种落差要看怎样理解,既可以解读为地级市发育不足,也可以解读为,成都的发展水平足够强大。站在后一种视角看,强省会未必是坏事。


而且得注意,就上半年的百城经济增速来看,有两个规律,第一内陆超越沿海,第二领跑的几乎都是省会。


以二十强城市为例,上半年增速超过7%的城市有,深圳7.4%,广州7.1%;成都8.2%,武汉8.1%,南京8.1%,无锡7.1%,长沙8.2%,郑州7.9%,济南7%。


除了深圳、无锡,其他都是省会城市。其中位于内陆的省会,有成都、武汉、长沙和郑州。济南所在的山东虽然是沿海,但开始主打强省会战略,吞并了莱芜。


再看增速低于7%的城市,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内共11个。其中省会只有杭州,除了四大直辖市外,苏州、青岛、宁波、佛山、南通、东莞,全都是非省会,且位于沿海地区。


可以总结一个规律,沿海的明星地级市光环暂时褪去,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状态,内陆的省会城市正在接棒,成为区域经济的领跑者。


对此有论者解释为“陆权复兴”,它说明强省会策略未必有想的那么糟糕,至少在内陆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。


02
省会存在感太低,沿海省份也会吃亏


沿海省份的城市发展水平普遍更均衡,内陆省会非省会的落差大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?


因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资外贸起家,那些有港口条件的城市,未必是省会,但能够通过良好的交通区位,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。


内陆省份为了争夺产业、人口、外资,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,在转移支付、产业布局上向省会倾斜,因此形成一种“省会就是内陆的‘沿海’”的局面。


至于一些人质疑说,成都、武汉等一些内陆城市,没有省会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,这是搞颠倒了因果关系。不是因为先有省会身份才发展,而是硬实力在先(地理中心、交通枢纽、靠近大江大河等),才具备了担当省会的资格。


对一些省份来说,没有拿得出手的头部城市,整个省都会缺少引擎。典型如安徽和江西。安徽靠着做大合肥,近几年发展迅速,合肥成为近几十年来增长最快的城市。


而南昌的首位度,至今只有24%左右,南昌不够强,导致江西缺少存在感。支持南昌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,引来不少不屑的声音。


别说内陆,即便是沿海省份,如山东、福建,近几年都在吃着省会不强的亏。


其中山东常年是青岛、济南、烟台三城记,福建是泉州、福州和厦门铁三角。缺少能够位列全国十强的城市,导致在争取政策资源上相当被动,国家中心城市至今挂零。


梳理中高端产业的分布,比如集成电路、汽车及其零部件、显示面板三大项,多集中在四大一线,以及成都、重庆、天津、武汉、杭州、苏州、南京等二线城市。


其中位于内陆的中高端产业,基本都位于省会城市。比如前面提到的合肥,目前已经是京东方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。


产业内迁,必然会优先寻找综合实力最强劲的头部城市,面对省与省之间的竞争,如果不是优先扶持做大区位优势最佳的省会,等于把机会拱手让人。


03
成都不强,四川的人口流失可能更严重


其实要说内部贫富分化最严重的,还不是四川,而是广东,云浮、汕尾、河源、潮州等地区的经济体量,只有深圳、广州的零头。比如上半年云浮是425.5亿,深圳为12133.9亿。


不过四川在成都这个塔尖省会之外,缺少足够多的腰部城市。但这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,比如地形地质、发展历史、交通区位,等等。


一些反对强省会战略的声音,常常会提到,如果没有成都的虹吸,周围的地级市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,比如转移支付,可能会过得更好。

来源:天府社区


但我们得考虑另外一个局面,如果成都是个中庸的二流省会,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四川能够吸收的人才、资本、技术等资源,可能会少一大截。


关于这一点,可以对比人口流向。四川是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省,六普期间,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2091.37万人,其中流向省外的达到1050.55万人。


他们都去了哪里呢?其中最多的是广东,超过三分之一。四大直辖市中,四川人口流入最多的为重庆,占5.45%,上海和北京分别为4.71%和3.45%。


近几年,四川的人口开始回流。按照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,推力是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、用工成本上升,产业回迁。

拉力在于,成都正在飞速发展,比如1998年到2018年,上海和成都的GDP倍差从4倍缩小到2倍。


由此可见,正是随着成都做大做强,吸引一批中高端产业,四川本地的民众,才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外省务工。否则,四川的人口,将被北上广深以及邻居重庆等一二线城市吸走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六普期间,四川本地流动人口,除了涌向成都外,流入最多的便是第二城的有力竞争者绵阳,占比为6.1%。

来源:网络


可见市场规律下的资源要素,总是会向高地集中。

用宁南山的话来说,对没有港口优势的内陆省份,只有“用马太效应对抗马太效应,用大城市对抗大城市”,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区全方位虹吸。


这种路径选择,其实无所谓对错,只能说它是一种最不坏的模式,比广撒胡椒面更实用。


当然强省会战略有必要,不等于过度的贫富分化是合理的。对那些地级市来说,仍然需要相应的补偿措施。像广东的省会广州,为了供养落后的兄弟城市,在财政上就牺牲了不少。


结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缓的局面看,如果“陆权复兴”能持续,内陆将迎来更多机会,省会之外的地级市同样将从中受益。

随着成都逐渐坐稳十强排位,近些年也在逐渐加大和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的力度。对成都来说,要避免质疑,接下来的反哺力度还应当继续加大。


end

本账号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签约账号

转载、合作微信:hbdx1990xz


MORE往期精选


最新百强城市榜:成都武汉领跑

被点名!这个国家中心城市迎来分水岭?

武汉、成都、杭州、西安……这次真错了? 

这份收入排行榜,暴露了各大城市的真实家底

重庆、大连、苏州、杭州,下一个是谁
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